時間:2018-12-04 09:08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丁寧
整體來看,廣州市垃圾收費政策在全國具有一定代表性,定額上門征收的方式在落實方面具有一定困難。
處理情況
目前,廣州市有在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2座(分別是第一資源熱力電廠一分廠、第一資源熱力電廠二分廠),設計處理總量為3040噸/日,生活垃圾填埋場6座(分別是興豐生活垃圾填埋場、番禺區(qū)龍美火燒崗生活垃圾填埋場、花都區(qū)獅嶺生活垃圾填埋場、增城區(qū)棠廈生活垃圾填埋場、增城區(qū)陳家林生活垃圾填埋場、從化區(qū)城市廢棄物綜合處理場),設計處理總量為13500噸/日。而根據廣州市城管部門統(tǒng)計,廣州市實際日均處理生活垃圾總量已超過2.3萬噸,其中安全填埋處理的占80%左右、焚燒處置的20%左右,各處置設施超負荷運行,運行壓力極大。為此廣州市已規(guī)劃、正在建設5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成后日均設計焚燒規(guī)模將達到1.7萬噸,有效緩解廣州市垃圾圍城的現(xiàn)狀。在建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預計2018年起逐漸投產。廣州市規(guī)劃在7座焚燒設施全部投產后,焚燒處置的占比將上升至80%以上,安全填埋處理的占比降至20%以下僅用于焚燒處置產生的飛灰、爐渣等的填埋處理。
深圳
深圳市總面積為1925.8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為813平方公里,2016年常駐人口為1190.84萬,是土地稀缺、人口密度高、市容市貌要求高的現(xiàn)代化城市的典型代表。
分類情況
深圳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2000年起作為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進行垃圾分類的推行嘗試,該次嘗試持續(xù)了3-4年時間便無疾而終。直至2011年,深圳市開啟垃圾分類工作的第二階段,率先在500個小區(qū)與機關單位中進行干濕分離的試點。2013年,深圳市以18萬元/1000戶的標準對社區(qū)、物業(yè)等實施單位進行補貼,用于垃圾分類的宣傳以及設備的改造。經過一年的實施,補貼費用降至2014年的10萬元/1000戶。但補貼費用依舊給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效果也并不理想。表面上看分類結果基本達標,但實際情況是社區(qū)、物業(yè)對收集的生活垃圾進行二次分揀以達到垃圾分類要求,整個過程中居民參與率極低。補貼發(fā)至社區(qū)、物業(yè)的做法不能直接激勵居民對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同時這種補貼方式無法有效激勵社區(qū)及物業(yè)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2015年開始,深圳市垃圾分類工作進入了第三階段,取消對社區(qū)、物業(yè)的補貼,改為鼓勵性分類,并在原有干濕二分類的基礎上使用了“八大分流、細分類”的方法。目前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每年用于垃圾分類宣傳、政策制定以及組織街道開展工作的專項經費約6000萬元。
收費情況
2004年深圳市首次計劃在全市范圍內對生活垃圾處理進行收費用于補貼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成本。最終由于收費平臺問題難以解決,計劃無法推行實施。直至2006年,深圳市確定了以“定額、間接計費”為主體的生活垃圾處理費收費方案計入水費一并征收,并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該管理辦法于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在全市范圍內實施。收繳的費款利用分稅系統(tǒng)進入財政專戶,以確保專款專用。深圳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十年來,已累計收繳生活垃圾處理費約52億元(收繳率達到93%),基本覆蓋8個處置場/廠的運營處理費用(以2016年為例,2016年深圳市日均處理生活垃圾1.56萬噸,焚燒廠、填埋場運營處理總費用約為5.1億元)。
深圳市對生活垃圾處理進行了成本核算,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相應收費標準,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以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簽訂的BOT協(xié)議中的政府付費標準加權平均值作為深圳市生活垃圾處理總成本,按2007年焚燒與填埋比例4:6計算約為125元/噸。再以每人每天產生1.2kg生活垃圾,每戶人口3.02人計算,每戶每月共產生生活垃圾108.7kg,約產生生活垃圾處理成本13.59元。最后按每戶平均產生污水23m3計算,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約為0.59元/m3污水排放。
其中:
C:人均生活垃圾處理成本,元/m3
N: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kg/人/天
P:戶均人口,人/戶
ωi:第i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處理能力占總能力權重
Qi:第i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BOT協(xié)議中處理單價,元/噸
S:戶均用水量,m3/月
α:自來水、污水轉換系數(shù),即每使用1噸自來水產生α噸污水,α≈0.9
對企業(yè)采取核定標準制度,即每年對產廢企業(yè)進行核定,確定其耗水量及產廢量。對高耗水企業(yè)可由企業(yè)申請,按實際生活垃圾清運處理量進行收費。
自2007年垃圾處理費征收以來,2007、2008、2009年深圳市垃圾處理費征收總額分別達4.3億、4.8億、4.85億元,收繳率高達93%以上,位居全國前列。實際應用表明,這種收費模式成功實現(xiàn)了垃圾處理費用的征收,解決了垃圾收費過程中的“收繳率低”和“收費成本高”的問題。
處理情況
目前,深圳市共有在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5座,設計處理能力共計7125噸/日;衛(wèi)生填埋場3座,設計處理能力共計4600噸/日,總計生活垃圾處理設計能力約1.2萬噸/日。2016年深圳市實際生活垃圾處理量約1.5萬噸/日,處理能力已不足,處理設施壓力劇增。深圳市已規(guī)劃、在建3座生活垃圾焚燒廠,預計2018年起逐步投運,屆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將達到1.7萬噸/日,基本滿足全市生活垃圾處理需求,力爭做到原生垃圾零填埋,將填埋場剩余庫容全部用于焚燒爐渣、飛灰等的安全填埋處理,以節(jié)約用于建設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土地資源。為了完善垃圾分類后的垃圾處理配套處置設施,深圳市還積極規(guī)劃、建設了數(shù)個專用處理設施。如處理能力約400噸/日的大件垃圾拆解廠,利用破碎機及人工拆解工藝對大件垃圾進行資源化回收;處理能力約1130噸/日的餐廚垃圾處理廠,處理費180元/噸、收運費110元/噸,總計年付費約2700萬元;年處理能力50噸左右的燈泡處理設施;年處理能力25噸左右的電池處理設施;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廠;綠化垃圾集中粉碎廠、配套小型粉碎機;處理能力約80噸/日的菜場垃圾粉碎廠等。
北京
分類情況
201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fā),并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2017—2020年)》(簡稱《計劃》),為北京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畫出了路線圖,訂立了任務書,列出了進度表。
在非居民端,2017年北京市率先在134家中央在京單位(87家國家機關,47家中央機關)、27家駐京部隊,128家市直機關(含3家國有企業(yè)、3家學校、3家醫(yī)院)作為首批強制分類工作單位。16區(qū)在1700多家區(qū)屬機關開展了強制分類。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huán)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huán)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技術的前進方向就是‘三十年河東,三...
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yè)戰(zhàn)略論壇上...
010-88480329